热门关键词:
(清北本科毕业生落户惹争议,抢人大战的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烦恼,长大后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呢?后来才发现可能是自己想太多了。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名校情结。
据报道,近日上海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毕业生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期间成绩、所获奖项、英语四六级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因素进行打分,应届毕业生积分达到72分时,便可落户。此外,《办法》还提出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在传统的打分机制之外,直接落户。
这项户籍政策无疑又将清北两所名校的毕业生推向了风口浪尖,政策对象直指本科生更是牵动了无数家长学子关于“一考定终身”等高考弊端的敏感神经。上海这项户籍政策究竟为何能激起如此大的风浪,这背后又有何深意?
这项政策惹人关注主要在三点:上海户口、清北本科毕业生、高考,每一个点都足够吸引眼球。
首先在上海落户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沪籍值钱且难得。上海户口的隐形福利很多,包括子女上学、高考分数线、就业保障、医疗福利、买房机会等等。
但落户难也是现实,上海超过2400万的居住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非沪籍。除了投靠落户外,绝大多数人落户上海只能居转户,要求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并且期间社保和个人所得税不能断,这也仅仅有落户资格,接着还有漫长的排号期,若7年期间户籍政策又有变化,落户可谓遥遥无期。
比居转户稍微容易一点的,是通过非沪籍应届生落户,积满72分即可落户。但本科生通过积分落户机会渺茫,就连复旦、上交大的研究生都不能保证毕业百分之百落户上海。很多人为获得上海户口,一路读到博士,可见靠学历落户上海也不容易。因此,这次上海为清北本科毕业生落户上海大开绿灯,让非清北毕业生唏嘘不已。有很多看到此条消息的朋友纷纷表示,虽然在上海工作两三年了,但还是想回去复读,圆个北大清华梦。虽说是玩笑话,但也能听出“沪漂”落户难的辛酸。
大城市的人才争夺大战愈演愈烈,面对全国多个二线城市对本科生几乎“零门槛”的落户条件,上海的抢人目标似乎更明确,为城市留住高水准人才。虽说以清华北大学本科生为试点,再逐步扩大的做法相对比较严谨,但唯独将北大清华学生看做了特权的拥有者,这正是引起社会争议的根源,因此公众的解读难免会走向另外的方向,甚至溢出落户政策之外。
北大清华是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清北学子也是被严重标签化的一群人。只要你听到北大清华的学生,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学霸”。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逻辑,认为从一个优秀的校毕业的学生也应该是优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在优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优秀的几率更大而已。就像上海优秀,不代表你留在上海也优秀。因此,标签化清北学子本身就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情,而这次落户政策的调整,无疑会加深这种标签。顶着“学霸”标签的清北学子可能暂时享受到了一些特权,但意味着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更高,无疑也加重了对他们的捆绑。
?
新政以北大、清华本科生为试点,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不满,为什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可以,在沪的复旦、交大等高水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不可以?为什么是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而本科未在两校就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不可以?这背后就涉及人们对于“一考定终身”等高考弊端的讨论。
高考一向被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虽说高考残酷,但它确实改变了很大一部分底层人民的命运,把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真的可以仅凭一场考试断定一个人是人才还是庸才吗?仅凭毕业学校就能将学生划为三六九等吗?特权意味着不公,而人们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
近些年来,我们也逐渐看到了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倡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分数与能力兼顾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学校仍然有用高考状元、“北清率”等宣示教育政绩的冲动,这种政绩观的背后有着民众对北大、清华盲目崇拜的名校情结做支撑,而这种心理又由一项项公共政策,点点滴滴浇灌而成,当然也包括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直接落户的举措。
?
有些人通过自身努力,在人生的跑道中占领了优先的位置,他们应当享受相应的对待。但是我们不能被“一张学历证书”捆绑。人生的赛场,不只是高考这一个比赛。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华,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温暖。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累了的时候也可以偶尔四处看看,说不定旁边的路也很美。北上广深留不下,不如来绵阳看看。
寻鹿在这里等你,不见不散。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