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关于上海的人才引进问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今年两会现场,特殊经济环境下如何吸引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成为热议话题。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当前正是引进和储备人才的好时机,上海应该突破户籍等人才引进、管理瓶颈,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创造适宜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能干事。
环境特殊更要寻“智”
“要继续实施海外人才引智工程,大力引进‘四个中心’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新闻点击】继去年12月本市有关部门赴英美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之后,今年5月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再赴美招聘高端人才。据悉,在美国有回国意愿的留学人员至少在五成以上,对于年薪的心理预期也从原先的7万—8万美元降至如今的30多万元人民币。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丝丝寒意,但不少代表和委员表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对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目前正是集聚高端人才的契机。
以金融中心建设为例,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有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占1%,业内仅0.2%的人员有国际化工作经历。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从事金融工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只有四五十位,拥有专业背景的高级人才也十分缺乏。遭遇金融风暴后,美国高级金融人才大量失业,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华人回国就业意愿强烈。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就可能解决一大批就业问题!”周伟澄、朱利民代表建议,上海应设立外籍高级人才基金,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引进人才也要有的放矢。”康青代表特别强调,要引进关键领域、高新项目的紧缺人才。
引进培养两条腿走路
“以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为载体,完善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领军人才开发和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新闻点击】上海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每年的数控人才缺口达6000人以上,而职校每年数控专业毕业生仅2000到3000人,在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下目前也有近六成学生已签约。但近两年生源却以每年近三成的速度下降,后继乏人。
走出去、请进来,显示了上海招贤纳才的胸襟,但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解决人才瓶颈也要靠“自产自销”。有关专家预测:再过三五年,上海需要的金融从业人数将达到80万人,从海外引才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需求。
“虽然金融风暴使得当下成为从国际吸引人才的好时机,但并不是所有领域的‘洋专家’都适合中国企业。”蔡家琪委员说,“抄底”人才会不会导致“洋人才”水土不服?会不会间接导致国内金融损失?乐家珍代表也表示:“引进德才兼备的海外人才确有必要,但近年来国内人才能力、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人才构成要均衡。”陈晓漫代表形象地表示: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要“两条腿走路”。
户籍政策应更加开放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出台人才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奖励制度,完善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创造适宜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
【新闻点击】
今年,持有效期1年以上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的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人员子女等6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可参加上海市中考。
洪刚代表表示,“上海的城市环境、发展空间、国际化程度都是吸引全国乃至国际人才的优势。”但现行户籍政策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制约人才在上海扎根的主要因素。
“解决户口问题,才能吸引人才在上海扎根。”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户籍问题成为不少人才的“后顾之忧”,妥善处理方能吸引人才在上海扎根。姚戎代表表示:“上海是一个开放型城市,政府的户籍管理政策应更加开放,有所创新。”
企业留不住人才,不仅仅是薪酬问题。刘涟清代表以上海铁路局为例,今年推出的4500个岗位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但他们的户口问题都无法解决。在上海铁路部门,约有上万人的户口是挂在苏州、杭州两地。
“户口对于人才来说,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社会保障,更关系到下一代教育问题,同时隐含着他们心理上与这座城市的亲疏。”徐洁代表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漕泾工业区已经有不少工程师向她反映,尽管对生活环境、工资报酬感到满意,但由于无法取得上海户籍,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就成了“心病”,“上海可以效仿香港‘优才计划’解决人才的户籍问题,或对那些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非沪籍人才下一代办理入沪,解决就学问题。”
黄春峰等代表还建议,上海可以模仿高校自主招生的模式,给予部分重点企事业单位一定权限申请办理人才入沪,或实施城区郊区户籍“差别”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上海郊区发展。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