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上海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在创新第一线)
眼前文静的女博士邓琳,你很难将她与“邮轮总装薄板车间”这样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本硕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邓琳选择进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在船舶一线建设岗位奉献自身,继续攀登攻克一个个科研险关。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博士后群体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引领着各领域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据悉,目前上海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除军事学以外所有学科;在158家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园区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11个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自1985年博士后制度建立以来,上海累计培养2万余名博士后,当前在站人数约6500人,其中来自海外的博士后占24%;理学、工学、医学博士后占72%。博士后设站数量和招收规模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外高桥造船:将工作站建立在国产首制大型邮轮一线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骨干造船企业,年均造船产量500万载重吨,位居中国第一,跻身全球前列。外高桥造船于2020年11月正式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人才,科研氛围越发浓厚。
作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能力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制造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当前,外高桥造船正全力攻关的国产首制大型邮轮H1508,完成主船体贯通工作,全面进入内装阶段。
大型邮轮的设计和建造是巨系统工程,其中薄板占全船的70%,对薄板分段的精细化制造是邮轮建造的难点和关键点。而邓琳工作的地方,正是专为首制大型邮轮薄板分段生产而全新建造的“薄板中心”,这是中国造船业第一个大型邮轮薄板生产车间,配置激光切割、激光复合焊、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数字化设备,并融合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赋能的新技术,是首批“上海市智能工厂”之一。
“我之前学习的方向是机械、焊接,我将以此为突破,在博士后期间重点推进薄板中心焊接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在设备互联的基础上,构建生产线的数字孪生体,通过数字模型和实际产线的虚实交互以达到调控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节拍的目的。”公司为邓琳安排了两位指导老师,企业导师为外高桥造船总经理陈刚,学术导师将由上海交通大学知名教授担任,如此“超豪华”阵容,令邓琳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充满期待,这也显示了外高桥造船加强人才引领、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战略意义。
交通银行:打造中高端人才“蓄水池”
交通银行于2006年获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有大行中最早获得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的单位,也是当时上海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金融单位,2020年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设站15年来,交行一直高度重视博士后培养和研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注重全流程培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创新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博士后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导师,同时由总行经验丰富的行领导、部门总经理或分行行长担任实践导师。博士后两年在站期间,围绕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分别在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轮岗,既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也实际参与经营管理工作,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论证起草相关决策参考报告。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在助推交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交行博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历年的博士后课题坚持产研融合,瞄准前沿领域研究,助力关键领域突破。通过博士后制度,交行培养和引进了一批研究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中高端人才“蓄水池”。
“我今年博士毕业后,同时收到了包括交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内的多个。交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这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2021级博士后娄敏表示。她的博士后课题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零售风控中台的应用研究”,实践导师为交行首席风险官林骅先生,学术导师为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截至2021年9月,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累计培养15批共计4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在站博士后共6名。已出站的博士后,绝大部分都选择留在交行就职,其中已有相当部分担任高级经理以上管理职务,成为相关业务领域的重要骨干。交行博士后们在站期间已出版专著10多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近20项,行外重大研究课题近5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
交行博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交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博士后工作部署要求,交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从课题选题、人才引进、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持续提升办站水平,为推动交行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周渊
编辑:何易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