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媒体分析今年就业难或因留学生归国热)
中国网5月15日讯(记者魏婧)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2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放眼一线城市,北京就业率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由此在网络上盛行开来的“最难就业季”的说法也成为对广大毕业生们最苦涩的调侃。
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这是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这一增一减,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最难就业季”?
社会环境原因——旧问题不去新问题又来
近日,清华大学(招生办)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造成今年“最难就业季”的原因,既有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也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其中,更有今年凸显出来的新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大学扩招、毕业分配改革
丁大建认为,就业压力是一个较长期的压力,主要还是来源于比较快速的扩招。我国自九十年代末期依赖高校开始快速扩招,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从从当时的100多万一下扩大到今年的近700万,这样的急速扩招,就形成了一个长期的就业压力,因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扩招,经济发展速度没有那么快。
除了高校扩招,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们急速扩招造成总量供给突然加大的时候,正好也碰上我们高校分配的制度改革,也就是原来从计划分配,逐步在2000年基本上全部转成市场体制的分配,自己找工作,当毕业生供给突然加大,这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就出现了问题。”
新问题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率降低影响就业率
对于今年紧张的就业形势,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总结为四点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降低,加上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导致总体就业需求下降;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冲击,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降低;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续存在;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
熊义志认为,前两个因素是今年碰到的新形势,后两个问题则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新问题之二——“留学生”回国热上演
导致今年就业难度高于以往的另一股暗潮是——留学生的“回国热”。2012年,中国留学人数总数为39.96万人,各类出国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2005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籍学生希望留在美国工作的比例高达89.4%,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降低到82%。2012年,有七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大量留学生“返流”,继续挤占原本就已极其窄小的就业空间。
毕业生自身原因——目标不明期望高、就业观转变
面对“最难就业季”,许多毕业生纷纷发出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然而,在抱怨声不断的同时,从媒体报道的事例中其实不难看出,毕业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找工作目标不明确
许多求职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日前,西安某用人单位大倒苦水:“求职的人越来越多,但合适的很少,我们招人也很难。”
一家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贴出的海报里,招收的岗位只有一个:总经理助理。要求25岁以上,具有大专学历。该公司的招聘人员说,这个岗位招聘了一个多月了,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问的人不少,但是多数完全不知道这个岗位要做什么。
“很多学生来求职,不是先问工作内容,而是先问薪资待遇、工作时长和休假时间。”一家生物技术企业的招聘人员说,她觉得这样有些本末倒置,“应该是先说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然后才是公司能给你回馈多少。”
骑驴找马期望值过高
对历年就业数据、毕业生数据进行机械比对,似乎可以从容得出“就业难”的结论。但除却“就业率”这个单一的指标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需求、就业结构也应考虑在内。据媒体了解,在深圳,手头持以一份以上OFFER却迟迟不“下手”,“骑驴找马”的毕业生大有人在,而这群期望值较高的毕业生往往也被算在“失业”的数据之中,但这显然不能视作“就业难”的证据。
深圳大学毕业生夏丘莹最近就成了“面霸”,她拿到三份OFFER:某二线咨询公司媒体公关、500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生、500强企业的营销专员……在她看来,三份工作都仅属于“尚可”级别,各有优势各存短板。她认为:“营销岗薪水不错,但工作压力非常大,稳定性弱流动性强,而公关、人力资源培训生则上升空间非常小。”
“90后”成毕业生主力就业观改变
事实上,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苏程表示,今年“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这一点在兰州交大本科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的人数变化上有所体现:兰州交大近两年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减至2012年的13%。今年的比例预计会更低,大约仅有10%。
“70后”“80后”毕业生就业时,还愿意为了施工企业的“铁饭碗”暂时忍受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但“90后”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要求更高。“类似施工企业的一些单位远离城市,工作流动性大,上升通道相对较窄,不受他们的青睐。”苏程说,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五六年前,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仅为5%左右,但在去年达到了15%。
企业原因——既挑剔毕业生又无法满足毕业生
造成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也包含许多用人单位的因素。
企业提供条件与毕业生期望值不匹配
“如果透过‘就业难’的表象看本质,那么我们不能单纯地解读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发展空间与毕业生的期望值不匹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陈华武说。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也认为,中国处在产业调整的拐点阶段,目前中国内地二线城市的工业模式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尤其如金融、左边法律右边、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等中高档行业,本应盛产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白领、金领岗位,却因产业规模、格局过于狭小而无从催高人才需求。
“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规模和产值能占到全体产业的60%甚至70%,如果中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不会这么棘手。”苏海南说。
可见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雇佣博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生正在进行更积极的职业选择,将过于草根、基层的岗位屏蔽在外,也在对企业的用人结构形成倒逼,那个“随便拉一车大学生当厂弟厂妹”的时代已经终结,企业方面“我是老大”的高傲定位,与大学生“宁缺勿滥”的倔强心理形成僵持,势必造成“就业难,招人也难”的双输困境。
企业用人的“快餐文化”
据智通人才连锁南京分公司总经理唐涛介绍,在行业中,有些行业是受冲击特别严重的。比如曾经很火热的光伏产业,岗位下跌量特别大,近一年来,不少光伏企业的招聘都处于停滞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光伏产业主要依赖欧美市场,国内市场比较疲软,美国以及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实行了“反补贴、反倾销”之后,整个产业都进入了寒冬。同时,市面上招聘的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应对市场灵活机动,但是抗风险能力不强。
所以,在整个国际经济环境陷入低迷时,中小企业自然受影响,体现在用人上,就是岗位缩减。在岗位供给量缩减时,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尤其难,原因在于不少企业在用人方面被迫选择“快餐文化”。
“很多中小企业不喜欢招应届生,原因在哪?”唐涛说,这些企业更愿意用高薪去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招入应届生后,要花时间和精力培养,等培养两三年后,刚刚用得上手时,不少人却选择了辞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宁愿多花钱去挖人,而不愿意用应届生。”
声音:无需过分渲染“就业难”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个陈旧悠久的名词,它总是会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悲观解读,解决方案也常常会是“大学生要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拓宽择业眼界”、“要重视面试技巧”等大而泛之、信息量寥寥的结论。
在一些人力资源专家看来,毕业生的出路已日趋多元,除了常规的“考研”或“求职”之外,家境殷实者还可以选择游学、创业,或者SOHO兼职等方式完善、提升个人素质,贴补家用,在当下的职场氛围中,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求职已几乎不存在,职业生涯中后期发生中断导致“待业”的情况亦比比皆是。所以,看待毕业求职的心态也应更加豁达,减少对“就业难”问题的渲染。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