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在华外国留学生:读懂中国从体验开始)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而留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也不断增加。2011年,仅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共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在求学期间,他们也在用敏锐的眼睛观察中国,用真挚的心灵感受、体验中国。
亲手记录中国之美
身着藏族服饰的妇女在油菜花田走过;夜色中黄浦江畔高楼林立、灯火闪耀;星空下的国家大剧院,在水面上璀璨夺目,光影构造出飞翔姿态……
“中国美景”这组照片的作者,都是外国在华留学生。“那位当地妇女从身边走过时,我抓拍了这一幕。当时就是感觉她牵着牦牛的身影与油菜花田搭配在一起特别漂亮。”马来西亚留学生张贝儿目前是北京大学心理系二年级的学生。她说,看到照片时,总会回想起充满活力的景色和当地居民的勤劳淳朴。为此,她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生机——生计》。
外国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来已久。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刮起,外国人开始从中国游记的插图想象古老东方的模样。鸦片战争后,多位欧洲摄影师来华,他们拍的照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苦难和抗争,在欧洲产生很大反响。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又一次引来世界的目光。
到了今天,不再只有少数摄影师和导演介绍中国,随着与中国交往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记录着中国城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和风情风貌,也真实体验着中国的巨变成就及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场景。
跨世纪的“中国情结”
“当外祖母对我讲起曾外祖父的中国之旅时,一个愿望便在心中涌起,有一天我也要亲历中国。”奥地利留学生安明说,自己的曾外祖父曾在上世纪20年代到访中国。
如今,小时候的愿望成为现实,这位金发碧眼的姑娘已到过中国很多地方。“我知道中国有万里长征,现在我走过的路程远远超过了一万里。”安明自豪地说。
安明说,自己曾以为中国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样子,随着探索的深入,这个古老国度不再神秘。“当北大老师给我们吟诵古典诗词时,我惊喜地发现一些诗句早已深入我心,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我已能感受那份中国式的愁绪。”
“外祖母说100年前的中国动荡落后,而今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安明说。
如今,即将结束本科生涯的安明已被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录取,下学期开始读研究生。“我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今后做国际交往的使者。”她说。
从猎奇目光到温暖体验
“相约过就有了默契,我已爱上这里。”俄罗斯留学生可心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天大地大都是朋友》的文章,在结尾,她还用上了改编自《北京欢迎你》的句子。
可心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10级本科生,在求学生涯中,与中国朋友间的情谊让她很是难忘:第一次收到中国友人的生日礼物,与中国房东互赠家乡美食,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排练汉语节目……这些都让她深深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和亲切”。
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看来,“外国人观察中国,会跳出约定俗成的框架,发现我们难以注意到的元素,比如中国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而且,与早先“走马灯式的猎奇”不同,外国人在看中国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关注中国文化与他们所熟悉文化的相通之处。
“这是很好的趋势,视角的转变说明中国形象不再只是古老神秘,今日中国有了更易亲近和信任的面貌,这是国家形象提升的表现。”关世杰说。
面对可亲蟊咦可杏冶吲的中国,韩国留学生赵訚晶表示希望今后在中国定居。“我想每天清晨在她的怀抱中醒来,享有她的热情与温暖。”
近者悦,远者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说,吸引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的“中国温暖”,正是不同文化的“公约数”,塑造着中国新的国际形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