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张灵甫之子张道宇:成富商后回国与母落户上海,其子长相酷似父亲)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所以,他死后我们一开始过得很清贫。”
说这话时,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脸上有一丝凝重。
只有在这一丝凝重中,世人才能感觉到:这个大商人也曾是个幼年丧父的可怜孩子。
实际上,张道宇的悲惨绝不止幼年丧父那般简单,因为家境贫寒等种种原因,他一度还被母亲王玉龄“抛弃”。
张灵甫、王玉龄与张道宇(后期P图)
1952年,即张道宇年仅5岁时,守寡多年的母亲便在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办了去美国的护照。从此时起,张道宇便一直跟着自己的外婆一道留在台湾过起了“留守生活”。
因为没钱,加上他们寄住的姨妈家遭遇破产,他们生活极其清贫。“那时我每天的菜就是一个咸鸭蛋”,张道宇曾不止一次地在谈起这段过往时很苦涩地说。
在张道宇和外婆受苦的时候,王玉龄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当时只身赴美并不是真的“抛弃”儿子,而是想去海外读大学然后找一条谋生的路子养活一家子。
在任何年代,一个寡妇女人要养活一个小家都不容易。所以,长大后的张道宇倒也能理解母亲。
1953年,到美国一年后,王玉龄就经过刻苦学习考入了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为了解决生计,她不得不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去大学听课。
期间,她还不定期地把省下来的钱寄回台湾给母亲一家子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王玉龄一直在不停地工作、学习,最终她终于以优异成绩毕业了。
王玉龄打拼到一个可能的未来时,她留在台湾的儿子已经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好在,他毕竟还好好地活着。
一切都还来得及。
12岁那年,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张道宇终于被母亲接到了美国。从此时起,他才终于过上了温饱无忧的日子。
但即便到了母亲身边,不再是“没爹没娘”的孩子了,他也还是没人管。因为,母亲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罗斯福医院上班,“有比在医院工作更忙的吗?应该很少,不过也好,没人管我,我非常自由”。张道宇每次说到这种种,都一脸的苦笑。
好在,后来母亲总算换工作了,她先是去了一个五星级酒店工作,后来又去了一家航空公司,从这以后,她再也没有换过工作了。
王玉龄
也多亏王玉龄慢慢有了时间了,这样一来,张道宇总算是听到关于父亲张灵甫的故事了。
两三岁时,小小的张道宇就能喊出父亲的名字,他也拿着父亲以前的照片准确分辨出哪个是父亲。他印象里的父亲总是一身军装,看起来十分帅气威武,可他却并不真正了解父亲。毕竟,外婆对父亲的事总不喜欢多说,而他也没有其他渠道去了解父亲。
青春期的张道宇迫切需要榜样,这个榜样,老天早在他出生时便给他准备好了。
越是听母亲说起父亲,张道宇便对父亲越发崇拜。原来,他是那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原来,他曾经在和日本人打仗的过程中打过那么多的胜仗,原来,他和母亲曾经那样相爱……
有一个“抗日英雄”父亲,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终其一生,张道宇都把父亲是抗日英雄的事实看成是整个张家的骄傲。
王玉龄最喜欢和儿子讲述她和父亲婚后那两年的生活点滴,有时候,她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和他说道,因为此,他对他们的很多往事倒背如流。
“最初母亲和父亲要在一起时,外祖母不同意,她觉得军人的命不是自己的,可母亲爱上了大自己25岁的他,所以,他们最后还是结婚了。”张道宇说这话时,脸上看起来没有悲喜。
人都说,老人的话得听,因为老人的话都出奇地准,王玉龄母亲那句“军人的命不是自己的”话出口后两年,时任国民党王牌第74师师长的张灵甫便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了。
张灵甫死时,王玉龄年仅19岁,而张道宇则刚刚出生不久。当时,他们住在南京二条巷焦园一号的花园别墅里。在此前不久,王玉龄还挺着9个月的肚子坐着吉普车一路颠簸地去前线看了父亲一次。
张灵甫与王玉龄婚纱照
之所以大着肚子奔波着去找丈夫张灵甫,实是因为那段时间她老是不心安。回头想想,那大概是女人的“第六感”吧。
其实,即便没有第六感,那时的王玉龄也知道自己临近生产时是丈夫最难的时候。她很想帮助丈夫,虽然她只是一个女人。她知道打仗要钱,于是就把家里的钱全部送到了他那里,直送到家里都没钱了,她才知道原来军人家属是可以领军需的。
因为王玉龄一心想着自己的丈夫,所以深受感动的张灵甫曾不止一次地跟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给我拿碗。”
对于丈夫后来的死,王玉龄最纠结的在于:她没有来得及亲口对他说一声“我爱你”。她总说:
“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他在最痛苦的时候,在最无依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我爱他,他死了以后,我一直追悔莫及。我就觉得,我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吝啬啊,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讲,不曾讲。”
其实,即便王玉龄不说,张灵甫也知道她是爱他的。这点,身为两人独子的张道宇也深以为然。
张道宇崇敬父母之间的爱情,可虽然如此,他也还是不能理解后来母亲一辈子为父亲守寡的事。他总说:“她的想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世界变化这么快,谁还会为谁等”。
张道宇的这话,多少含有心疼母亲的成分。其实不止身为儿子的张道宇,任何见过王玉龄,甚至见过她照片的人,都会对她为丈夫终身守寡感到可惜。王玉龄容貌气质过人,守寡时年仅19岁,即便是中年她也依旧风韵过人。
王玉龄与儿子张道宇
若说这样的女子会没有优秀的追求者,肯怕没人会信。张道宇自然也知道母亲的境况,她甚至曾经劝过母亲好好考虑,可王玉龄对此却无动于衷。
在王玉龄的眼里、心里,没有任何男人能和张灵甫相比。但当她的亲生儿子试图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时,她却坚决反对了。
当以父亲为榜样的儿子提出要去入读军校时,王玉龄当时是这样表达反对的,她说:
“在自己国家都不当兵,去别人国家(美国)当什么兵呢?更何况当兵的命都不是自己的,我宁愿他去摆个地摊,过个简单的日子。”
王玉龄说的那句“当兵的命都不是自己的”,与当时她想要嫁给张灵甫时,她母亲反对她时的说法如出一辙。
张道宇最终放弃了报考军校,即便他的身体等各方面资质极其符合做军人。成年后的张道宇身高一下子窜到了一米八三,这样的身高即便在美国也算大高个。可她的母亲对此却不以为然,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身高有一米八七。
没能去报考军校终成了张道宇的一个遗憾。
一身戎装的张灵甫
在美国期间,张道宇与同是抗日将领之后的方先觉的女儿方晓梅结了婚,不久他在台湾注册了公司,主营进出口生意。到此时,张道宇的人生便与父亲张灵甫完全不同了。
做进出口贸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期间的张道宇遭受了很多挫折,但也正是这些挫折帮助了他的成长。他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但他父亲的精神却一直在无形中影响着他。遇到挫折时,他总想着:“父亲当年面对的是千军万马,面对的是生死较量,可他也从来没放弃过。”
每次这样想过自己,他就很自然地觉得自己面对的那些事都不是事儿了。
业务上正轨后,张道宇经常为业务往返于台湾、东南亚和美国,可无论在哪儿,他都觉得不安心,当有一天他把这种不安心告诉母亲时,母亲叹了一口气说:“你不安心,我也不安心,我们的根在大陆啊!”
直到此时,张道宇才终于懂了“家国”的意味。可因为政治等等的关系,他们当时想回大陆并没有那么容易。
1973年,一直活跃在纽约华人圈子里的王玉龄两次连任美国华美协会会长,期间,她无数次为华人争取利益。这成了她中晚年的最大精神寄托,只有在为华人奔走时,她的心才是安定的。
后来,周恩来得知王玉龄的消息后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回大陆看看。
周恩来的邀请让王玉龄兴奋得几晚上没睡着,思乡心切的她曾在给周恩来的信里说:
“我也很想回来。当年南京的那座房子,我先生画图纸,我照着他的图纸布置,种花养草,我在那生活了好几年”。
就这样,王玉龄成了当时除杨振宁外唯一能自由出人中国的美籍华人。她还将两座日据时期台湾政府在东京购买的大厦“光华寮”和“清华寮”的产权证复印文件交给了国家。
1973年9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与阔别故土25年的王玉龄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大陆。踏上故土那一刻,她依旧美丽的双眸里噙满了热泪。
王玉龄与邓颖超(八十年代)
回国后,王玉龄又辗转去西安看望了丈夫的另一个女儿,那是丈夫和童养媳所生的孩子张居礼。说是孩子,但实际上,张居礼只比王玉龄小了八岁。
1995年,在王玉龄的支持下,儿子张道宇也回到上海安了家。他还在上海做了很多的投资,把钱用在父亲曾经拼死守护的这片土地上,他觉得分外安心。
在上海安家后,张道宇的事业也跟着风生水起了,他的产品不仅辐射到了全国,还远销欧美。这样的结果,他和全家都非常满意。
回国后,唯一让他有些不悦的就是一些影视剧对他父亲的演绎了。他发现,很多剧作都把他的父亲张灵甫刻画成了一个猖狂、愚蠢、刚愎自用的形象。每次看到这种影视剧,他都很不满地说:
“他是真正的抗日英雄,还是个才子,书法绘画都是顶尖的,考进了北大历史系,又弃笔从戎去读黄埔军校,真像电影里的那样,他怎么能在抗日战争中打那么多胜仗?”
实际上,真实的张灵甫确实是个极其能干的将才,他是黄埔军校的优秀学员,他才华横溢,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可以说:他是民国时期少有的文武全才。
最为重要的是,张灵甫曾在抗日战争中无数次与日军浴血奋战。
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张灵甫以少将旅长身份亲率一支突击队,从张古山绝壁进攻。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期间,他身中7块弹片,也没有退下火线。最终,在他的领导下,日本第10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张灵甫
对于父亲的真正死因,张道宇也有不同的看法。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死因说有三种,一种是击毙说,一种是杀俘说(被解放军俘虏后杀害),还有一种是自杀说。在这三种说法中,张道宇只认同第三种:自杀说。他说:
“1947年我父亲在孟良崮战役中自杀身亡时,母亲刚刚生下我三个礼拜。父亲自杀前,让他的手下带了一封绝笔信出来,交给我母亲,上面写着‘玉龄吾妻,今永诀矣’。他是自杀,不是你们说的被击毙。”
说这些话时,张道宇脸上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每当有人质疑“自杀说”,他就会搬出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翻到其中一页指着第五条说:“你自己读读。”
实际上,关于张灵甫的真正死因,陈毅也曾专门派人做过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也和张道宇的观点一致:死于自杀。
张灵甫
张道宇对父亲是充满崇敬的,这份崇敬无人可比。也是因着这份崇敬,他后来主动将生意做到了山东。没错,他想和父亲牺牲的这片土地相互关联。
可真的把生意做到山东后,他又发现这里的生意很难做。在山东跑了好多圈后,他曾有点郁闷地吐槽说:“很艰苦,很难谈。上一任领导拍板定了的事,换了一个人,就得全部从头开始”。
但无论多难,他还是在坚持,他通过和山东建立商业往来,“假私济公”地了解父亲的相关。他曾经实地走访孟良崮,他想找到父亲当年殒命的那个山洞,可最终却不了了之,他后来说:
“去了三次,每次都被带到不一样的地方,现在都不知道究竟哪处是真的,我估计全都是假的。”
张道宇的意思是,孟良崮被开发成景点承包给商人后,那里的很多真相便也被掩埋了。这样的结果,显然让他感到难过。
这之后,迫切想要了解父亲更多的张道宇还走访了曾经写出《张灵甫传》的陕西作家冯左边鹏程右边,他还和作者约定一起创作真实的张灵甫传记。他说:“我们打算一人写一半,把我父亲的形象真实地还原出来。”
有一段时间,张道宇甚至放下所有专程去搜集与父亲相关的任何,他还拜访了《红日》中扮演父亲的舒适,和在《南征北战》中扮演父亲的项垄。
张道宇与母亲
只要是关于父亲和74军的历史资料,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搜集。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他还努力找寻74军遗留的未得到妥善照顾的老兵,他还拉上了张自忠的孙子张纪祖一起做老兵关爱的公益项目。
随着对父亲的进一步了解,张道宇对父亲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有时,他甚至感觉父亲一直在自己身边。
多数时候,他把父亲当年的责任也看成了自己的责任,当他通过了解发现有的74军老兵过得并不好时,他也总想办法给他们一些实际的帮助,不过,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他能帮的也极少。
为了更多地与父亲接轨,他还出任了黄埔后代联谊会的会长。
只要得空时,他便会拉上自己的儿子张允泽参加黄埔二代的各种纪念活动。儿子张允泽是最像父亲张灵甫的后代,他几乎和他的爷爷一模一样。也是因着两人极其想像的缘故,他还在《决战上高》中饰演爷爷张灵甫的角色。
因为张允泽长得太像张灵甫,所以,王玉龄对这个孙子是极其宠爱,有时,她甚至会看着长相与丈夫极其相似的孙儿发呆。
张允泽
唯一让张道宇感到遗憾的是,儿子的身高比父亲张灵甫差了一截,他曾遗憾地说:
“我的爷爷身高1.9米,父亲是1.87米,我是1.83米,儿子1.81米,张家的身高不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对于王玉龄而言,身高什么的她全不在乎,她觉得:自己能给丈夫延续香火比什么都重要。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孙儿,她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老了以后的王玉龄依旧很爱打扮,她经常把已经白了的头发染成黑色,她总说:“他(张灵甫)最喜欢我的头发了。”
晚年的王玉龄一直和儿子一家一起住在一栋楼里,但她却并不和他们同住,她喜欢独立、喜欢自由。最重要的是,只有一个人时,她才能和丈夫的那些老照片安静地待着,她很享受这种独处时光。
张道宇总觉得母亲一辈子注意力全在父亲身上并不好,可他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只能劝说母亲,不要总为父亲的事情奔波来去,毕竟年岁已经不小了。
张道宇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因为对张灵甫的事情太在意,她竟在高龄熬夜接受了一次采访后中风了。
老年王玉龄
中风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王玉龄的右半边身子都不能动弹,好在,因为是张灵甫遗孀的缘故,病后的她得以在老兵志愿者组织为她安排的医院里接受康复训练。
如今,王玉龄已经93岁了,但她依旧耳聪目明,她一直守着她的回忆在上海安静地生活着。得空时,张道宇便会陪着母亲絮叨着。从前,他总说母亲的房间被父亲的照片占领了,如今,他自己的房间却也到处是父亲的照片。
张道宇总说:“只要母亲和自己还活着,父亲就也还活着。”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