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留学生不选择回国?)
看到一个回答深有感触。
美国之于中国,就犹如北京之于河北,留学生之于归国学生,就犹如杨振宁陈省身之于钱学森邓稼先。
为什么这么说呢?借用温铁军一个说法,国内这些一线城市,发展是靠掐韭菜尖的方式。
什么叫掐韭菜尖?就是没完成教育,只消耗教育资源不能形成生产力的小孩不要(比如非本地户口要回原籍参加高考),只消耗社会资源不能贡献生产力的退休老人不要(比如养老金从户口所在地出)。一线城市只欢迎那些20岁到35岁之间的,只会干活,不会生病消耗社保资金的年轻人。(一般大部分年轻人生病都是在35岁之后)
一线城市为了吸引这些年轻人,当然也是下足了血本,给政策给补贴,年轻人也觉得在大城市里如鱼得水,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工资比家乡那些个小县城高多了,还能扩展见识。
但是等这些年轻人变成老人了,就会发现一线城市开始越来越不欢迎他们了,首先没工作是最大问题,然后在这里又举目无亲,房子也买不起,于是很多人只能回家养老。只有最顶尖的那一批年轻人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免于淘汰,成为一线城市的新本地人。
国内这些一线城市采取的策略实际上跟美国的策略是一样的,美国的白人老龄化严重,但是全美的人口结构是非常年轻的(这是十几年前的数据了,现在的数据我不了解)。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全球的年轻人都能很容易的通过合法的非法的渠道进入美国,美国还有一句话,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坟墓,你作为能够贡献大量财富而消耗极少的年轻人去美国留学,那美国是欢迎的,给你钱给你福利让你感到各方面都比国内要舒心,但是一旦你变成老人,那在美国的生活是相当凄惨的。比如有部拿了奥斯卡的美国片子叫《老无所依》讲的是一个杀手的故事,但实际上也侧面描写了美国老人的生活。
那么对于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来说,他们能采取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钱学森模式肯定不如杨振宁模式,可以说杨振宁、陈省身这种模式是最优策略,没有之一。就是趁年轻去美国把自己一生中最黄金的时间贡献给美国,然后等老了干不动了回家享受第二波。这个策略未必是他们一开始就想好的,但这个世界就是会潜移默化的让他们自动去选择这个模式。
这个杨振宁陈省身模式也同样是国内这些去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把一生中最美好的人生贡献给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大城市,等年老了,加班加不过年轻人了,又买不起房,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就回原籍,靠着自己在大城市打拼的那点积蓄,仗着十八线小县城消费低,随便买个房毫无压力,晚年生活会过得相当滋润。
你说这公平吗?那肯定不公平,你说这些年轻人真的愿意这么做?也未必。毕竟老家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犹如中国的实验室不如美国的实验室多一样。但凡有的选,哪怕工资低一些,年轻人还是愿意在原籍工作的。问题是没得选。
反过来说,这些年轻人呆在原籍肯定是毫无前途的,不是说人不行,而是这个平台不行,谁都不是生下来就能力多高的,能力需要在更高级的平台上才能磨练出来,杨振宁陈省身之所以厉害也是因为在美国留学。有更大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索。如果让他们呆在国内也根本不可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这是个双输的策略。
所以中国为什么要拼命给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人这么多的荣誉,因为这是中国能做出的最大的补偿了,双方都很清楚这个补偿肯定是不够的,这就是个简单机会成本的问题,一个国家给的两弹元勋的荣誉和全人类都认可的,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荣誉相比,还是太轻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那你说这些年轻人的老家欢迎这些变老之后的年轻人吗?那肯定也欢迎的,就像中国同样也巴不得杨振宁陈省身在国内安度晚年一样,毕竟回来的这些老人兜里有钱,那怕他们已经是被一线城市压榨过一遍之后吐出来的渣滓,那也比本地人的消费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要高的多了。现在国内好多二三线的房价也开始涨的很厉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在一线城市打拼过的老人们开始回到原籍买房了。陈省身回国后带动了中国的数学领域的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就是一句话,形势比人强,大家心态要放平。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