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在华外国留学生:选择中国 不仅因为中国文化)
国际在线报道(实习记者张韬):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来华留学人数首破20万大关,并比上年增长了14%;而过去30年间,来华留学人数竟然增加了180倍。
“虽然许仙是个什么都不会的书呆子,但是白素贞还是非常非常的爱他,可惜白素贞的运气非常差,遇上了法海,这个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和尚,在雷峰塔下被压了20年。幸亏她的儿子有了出息,考上状元,把她救了出来。”讲《白蛇传》这个故事的是比利时女孩索非亚,这是她在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时的表演。索非亚还有个中文名字叫郝菲,是比利时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最终获得比赛冠军的她明年将来中国进行中文专业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她想找个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关于自己如何与中文结下不解之缘,郝菲说:“我从小愿意学习中文,5、6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中国小朋友;从16岁开始,每个周末都去打工赚钱,18岁我赚的钱够了,然后订了一个去中国的旅游团。一年以后,19岁,我在比利时的中文系认识了一个中国朋友,她在比利时留学,她要回国的时候,我跟她一起去的,住她家里。从07年到08年,在山东省济南的山东大学留学,我获得了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奖学金。”
郝菲的经历是许多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们的缩影:从小有机会接触中国人,旗袍、古筝、中国古典文学……曾经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但仅凭文化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对异国学子构成强劲吸引力。1950年,33名东欧学生来到北京留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收的第一批留学生。此后直到1978年,29年间中国共接收了1.2万多名留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靠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来留学的。而仅2008年,中国就接收了189个国家的22万多名留学生,比1978年当年增加了180倍,其中自费留学生超过了90%。
对于近年来来华留学人数大幅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先生分析认为:“第一,因为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并且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二,中国的科技水平进步了,我们相关的学科在国际研究领域已经走在前沿了,就会有人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第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制度、文化和文明的认可,政府层面能够接受中国的学历。”
据了解,韩国是中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德国等国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也位居前列。来自韩国的朴镇浩是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汉语专业的学生,他从2006年开始学习汉语。他说:“中国的汉字太多了,而且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我以前天天练一个小时,学汉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许多韩国公司都将求职者精通汉语作为录用的重要条件,如果想到大公司工作,“汉语托福”成绩应达到九级或十级。就像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到欧美一些国家留学必须考托福一样,来华攻读学位的外国学生也必须通过被称为“中国托福”的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六级,个别学校的要求则更高,如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往往会要求申请者的这一成绩达到七级。目前这项考试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的数十个考点举行。外国学生可以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考点参加考试。
目前,中国共有近600所高校具有招收留学生的资格。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专业从汉语、中医为主发展到汉语、经济、医学、左边法律右边、管理等多学科领域。
来自斐济的诶塔女士是斐济政府信息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她所在的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工作。为了提高信息部门的工作能力,诶塔被派往中国,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广播电视专业。他说:“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我们的员工在广电行业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我们的部门很小,负责广播、电视、摄影、新闻等多个方面,我曾经是个记者有过新闻从业经验,所以他们决定派我来中国学习。”
目前,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已由语言预备教育延伸到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为了给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去年,中国政府和高校大幅提高了来华留学奖学金。同时,各高校还积极完善留学生的教学和住宿条件,开设英语或其他外语的授课专业,加强留学生管理干部及授课教师的培训。从去年3月起,中国教育部门对外国留学生实行新生学籍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建立外国留学生学历生完整的信息库,使留学生的学籍学历管理更加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先生认为,中国的深刻变革能够为海外学子提供学习的“营养”。他说:“重要的一点,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梯队里面,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已经迎头赶上;第二,中国在崛起,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关注这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历史文明、人文社会、社会架构,甚至婚姻关系,都要进行分析,去研究。”
可以看到,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们早已不再仅凭兴趣关注中国,而是更加务实和理性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自己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空间。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德文·尼克松在解释自己为何选择到上海就读工商管理硕士时所说,越是努力在中国“了解本土文化”,克服中外之间的分歧,获得共同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