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上海海归研究生落户政策(世界前50院校留学生可直接落户上海新政释放何种信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杰|上海报道
来了就是上海人。
6月7日,上海再出重磅政策开启抢人大战,世界排名前50院校留学生可直接落户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5月29日,《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就曾提出“加大海外人才引进、服务和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深入推进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进一步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
全面复工复产的上海,不到两周时间接连出台关于吸引人才来沪的新政,释放出何种信号?
“头部”留学生落户上海门槛大幅下降
近日,上海市人社局出台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明确了两条新政。
其一,在符合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
其二,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取消社保缴费基数要求。
那么,世界排名前50名、前100名院校如何认定?
据“上海发布”6月7日发布的《沪发布助力复工复产人才特殊支持举措(附相关问答)》明确:由相关主管部门参照4大世界大学排名进行认定,具体以落户申报系统内名单为准。这4大排名分别为: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HigherEducation,下文简称“TH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下文简称“USNews”)、QS世界大学排名(QuacquarelliSymondsWorldUniversityRankings,下文简称“QS”)、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ShanghaiRanking’s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下文简称“ARWU”)。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其中任何一个榜单均予以认可。而除了宣布全面放宽世界前100院校的留学生落户外,对高层次留学生社保基数、人才补贴等,上海也全面放宽,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史上最宽松的上海留学生落户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翻阅以往文件发现,早在2年前,上海就开始大力放宽留学生等海外人才落户条件。
2020年12月1日,新版《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正式开始实施,有效期到2025年11月30日。当时最大的调整部分是,新政策规定留学生回国后2年内到上海,并持续在上海工作,而旧政策规定的是“留学生回国之后,首份工作地必须在上海”。当时政策还新增了激励条件鼓励4类人才落户上海,包括在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以上职务,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的高级管理、技术、科研人员等。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在上海此次依据4大世界排名作为纳才依据之后,不少网友提出,就在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接连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曾引发微博热搜讨论,为什么上海还拿此做为重要参考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退出所谓的‘国际大学排名’,反映了中国大学、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勇气。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充满自信,有自己独特的判别标准,对这4大世界大学排名都不是很在意。4个榜单的评判指标不完全相同,排名也有较大差别。比如:QS排名强调大学软实力,着重考察学术声誉和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THE排名赋予教学、科学研究各30%左右的权重。USNews排名强调学术研究和学校整体声誉。ARWU看重重要论文、顶级人才等指标,如获诺贝尔奖、菲尔茨奖获奖数量及在顶尖学术期刊发文数量等。”
曾刚认为,对大学管理者来讲,应该重点参考THE排名和ARWU排名,而对于挑选高校的高中毕业生而言,USNews、QS世界大学排名的参考价值更大。“但作为地方政府,需要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估结果来界定高层次人才,这也是上海依旧采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的主要原因。”
本世纪初大学生就业第一选择是上海,接下来呢?
今年年初,亚布力论坛创新年会上发布的《当代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洞察》提到,就业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上海、北京、杭州位居前三。
该份报告在2021年9-10月期间通过问卷形式调查获得了北京、上海、广州、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3400个大学生样本。相较于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的企业数量,毕业生更关注该城市是否可以提供“稳定的,有编制”的工作以及该城市是否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及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新常态下,城市服务以及城市治理能力成为毕业生关注的重点。
基于此,调研方的结语是:“疫情新常态下,有质量的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才能为吸引人才创造持续发展的动力。城市应该关注发展真正宜居、开放、平等的城市,才能不仅仅‘抢到人’,还能长久稳定地留住人。从长远看,胜负的‘赛点’不在于门槛多低、补贴多高,政策多好,而在于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产业定位及完善的基础建设。”
“说句实话,上海刚刚经历了2个月‘静态管理’,市民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冲击,人才流失风险大幅升高。本世纪初,大学生就业第一选择是上海,接下来他们会向往去哪个城市发展呢?在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的当下,上海迫切需要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向世界表明上海继续开放的坚定决心,即‘政府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吸引高级人才,竭尽所能为高级人才落沪提供最佳的条件和环境’。上海市政府发出的这个信号是清晰的、也是必须的。”曾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不过,曾刚认为,为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人才政策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博览众家之长,借鉴学习深圳等地人才工作经验,重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争做“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标兵,更充分地发挥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领军人物引进和人才团队建设,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