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海归废物互助协会”的出现,并不能否定留学价值)
随着海归回流人数日益增多,海归就业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而豆瓣上“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的出现,又将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个小组开宗明义就是欢迎海归留学的失业失学者加入,目前该小组已集聚了3万多名海归,组内话题大多是对就业压力的倾诉、对生活失意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由此可见,这些从海外镀金回来的海归就业之路并不平坦。
海归求职:遭拒30多次,1600元底薪+提成,一年制文凭受“歧视”
26岁的刘红(化名)此前的求学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市重点中学和国内985名校毕业,又从新加坡著名大学南洋理工留学归来。但回国后艰辛的求职之路却令她始料未及。30多封拒绝信占满了她的邮箱,好在最后有一家媒体公司愿意给她一个试用机会,实习补贴2400元。实习结束后,刘红成为另一家媒体公司的正式员工,但是每月工资不足以覆盖她的日常开支,就连房租也需要家人补贴,如此回报与之前的付出显然不成正比。
而从韩国某知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张莉(化名)更是坦言,“投简历的过程,就感觉自己在被反复碾压。”在某次招聘会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培训机构招聘负责人对她的海归经历没有表现出丝毫兴趣,还一脸漠然地对她说:“不论本科还是硕士,韩语老师,底薪1600元,其余靠招生提成。”
作为一名海外一年制硕士的毕业生,王娥(化名)感到焦虑的是用人单位对这一学历的热情正在下降。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明里暗里地表示,比起一年制的海外硕士毕业生,他们反而更加倾向于实习经历丰富的国内研究生。据媒体报道,在一些企业的招聘栏中特别备注了不招聘一年制硕士,在上海某区2022年度公务员招录标准中,明确指出申请人的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需两年及以上。“一年制的学习,半年课程,半年实践,真正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得不到系统的锻炼提升”,某国企人力资源总监对此表示。
海归“废物”心态:“想躺平”,“理想现实差距辜负期待”
其实,一些海归的求职之路不顺利也与其自身心态有着密切关系,想躺平、高不成低不就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一位网友在贴子中表示:“21世纪了,家家户户都有豪车豪宅了,我妈对我的要求是吃上饭,可是我是一个本性就很懒的人,我是不想工作的,如果没有爸妈给我动力,在饿不死的环境下我不希望出去工作的,我妈总觉得是我自己自卑,看不起自己,我只是把自己几斤几两看的太清楚了,我很明白我的要求和我的能力是不匹配的,眼高手低的要死,但是我没有办法。”在“海归废物”小组里,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并不少,他们明知自己“很懒、不想工作”,但又不甘接受普通的生活,明知自己的能力不足,又“眼高手低的要死”,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们始终快乐不起来。
数年前有则新闻火爆全网,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孙爱武,归国后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农贸市场摆地摊,每天靠煮土豆、红薯充饥,露宿街头数月,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收容。
据了解,北师大教授李小文院士曾邀请孙爱武前去面试。李院士表示,北师大乐于聘请孙爱武为专家,帮助其租房、安家,并开出月薪4800元的专家费。据了解,这在当时的专家待遇中属优等。但孙爱武表示难以接受,他希望可以直接入校后“破格”成为博导,自己带学生,做科研,并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这样的要求并未能实现。
当记者问孙爱武他认为理想的工资待遇时,孙爱武表示,“我搞化学都20多年了。我能干什么?就是当博导、研究员,能给我建立一定水平的实验平台,能让我带课题,搞研究呗。我这个人一直没有什么奢求的。但是我有老婆孩子,我们全家从来没有分开过,我们要在一起啊。首先要给我一套大房子,有一定的安家费吧。至于每个月,我就要求很少了,两三万、三五万人民币够花就行了,如果就给我万八千元,也不够生活啊。”
如何看待“海归废物”的出现?
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就指出了“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中国迎来‘海归回流’的时代”现象。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稳定发展,各个行业都展现出巨大的科技创新和创造潜能,毕业回国因此成为众多留学生的第一选择。相关报告显示,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显著增强,2021年预计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
相关数据还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着手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猛增了67.3%。与此同时,国内高校毕业生也迎来高峰,2022年毕业生人数更是超过千万。因此留学生回国人数的激增与国内毕业生的增多势必加剧就业市场的竞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社会学专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经典著作《文凭社会》中曾指出,随着教育通货膨胀,学历贬值,更多的教育并不会带来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岗位。
Lockin发布的《2021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海外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82万人,数据创历史新高。其中,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回国就业。基数的增大,让海归们陷入文凭“通货膨胀”的窘境。据了解,国际业务、跨文化需求、对语言能力要求高的岗位,像互联网技术岗位和金融行业都比较乐于招募海外名校毕业的学生。一旦每年海归增长的人数超过了这些岗位的需求,就意味着会有大部分留学生不得不流向没有留学需求的岗位。
除此,《中国留学白皮书2021》指出,不少留学生对于求职的期待过于乐观,“对自己定位过高”和“相关实习/工作经验不足”成为两大主要问题,这也成为他们找不到工作的主观因素;这样的心态直接导致不少海归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中,渐渐成为“海归废物”。
但是对于“海归废物互助会”的出现,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则乐观地表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虽然听起来有些“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互助形式,它可以让人们了解到留学生的现实困难,也让海归彼此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也让考虑留学的年轻人有更全面的认知。此外,现在很多高校设有学费互免的海外交流项目,为避免不必要的留学花费,期待“到外面看看”的年轻人可以以此为过渡,在体验过真实的留学生活后,再做理性规划。对留学生来说,只要能力出众,功底扎实,最终都能闯出一番天地,没必要纠结于眼前的入职工资而自怨自艾。
而从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1年海归就业创业报告中也能发现,海归的月薪还是很乐观的,海归优先职位的平均招聘薪酬连续三年走高,2021年达到元/月,高出全平台职位平均月薪(9364元)46.5%。从增速上看,2020年及2021年海归优先职位平均薪酬同比涨幅分别为7.3%和8.9%,均高于全平台职位(2.1%和7.5%)。
有专家指出,广大海归学子无需否定留学价值,以薪水和待遇来评判留学值不值只是现实功利的看法。拥有国际视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见识多元生活,感受不同的学术环境,无论从自我提升还是职场适配的角度,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面对就业压力,与其感慨“海归废物”,留学生们不如看清就业形势,整合自身优势,脚踏实地、以自身能力去应对职场的竞争。
文/王麒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