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苗绿:来华留学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使者)
苗绿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学生流动受到大范围冲击,来华留学也深受影响。近月来,入境隔离时间缩短、入境手续简化、国际航班数量增加、来华机票降价及熔断机制将优化等消息接连发布,对留学生返华复学带来重大利好。
疫情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地国。2020年3月我国因新冠疫情暂停签证处理后,大量留学生未能返华复学。许多留学生在线学习不仅有时差颠倒、网络延迟的障碍,还面临着线上学习的局限性及学位价值下降的困境,一些留学生因此退学、转学、休学或延毕,其职业规划也受到较大影响。对此,一些外国驻华大使将帮助留学生返华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不久前,包括我在内的全球化智库(CCG)专家团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美欧亚二轨外交之旅。我们瞭解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及法国大使馆等已在积极协助所在国留学生返华复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7月1日,天津茱莉亚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一些苏世民奖学金学生、韩国留学生、30名尼加拉瓜奖学金获得者、80多名所罗门群岛学生等约数千人已陆续返回国内的学校。这为更多留学生返华复学释放了积极信号,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留学生是中外人文交流重要的桥梁纽带。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60万,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50万,来华留学生人数也接近50万,基本实现了双向的动态平衡。疫情之下,在大量留学生不能来华同时,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仍在增长,中外留学生交流处于失衡状态。据统计,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70万,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留学生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了明显下滑,但2021年留学形势重新回暖。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预计2022年我国出国留学生将达到83.05万人。
疫情持续蔓延下,我来华留学政策何时进一步放开尚未有明确时间表。很多想短期来华学习或应届毕业来华深造的国际学生因疫情政策的不确定性转而前往其他地区留学。日前在美国访问时,多位高校教授向我们反映,他们很多学习中文或东亚研究等的学生都希望去中国留学,但因疫情不确定性或中国高校因防疫政策不明朗不敢接收外国留学生等,只得选择去我国台湾或新加坡等地留学。
疫情暴发后美来华留学生断崖式减少,使美国学者中的知华派上损失了一代人。在华盛顿,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新生力量的缺乏。老一辈的知华派如李侃如和包道格年事已高离开了华盛顿,而新一代知华派因缺少足够广阔和深入的对华认识容易变得片面,再加上近三年不能来华,新一代知华派也缺少足够的素材在美国发声。不仅美国,受新冠疫情及俄乌危机等因素影响,多国对华负面看法已创新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显示,2020年后多国对华负面看法急剧上升,其中超82%美国民众对华持负面看法。
长期来看,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仍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强化海外留学生作为中外人文交流重要桥梁的认知,通过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留学生,增进中外瞭解和互信。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也需要大量既熟悉国外环境又对中国具有一定瞭解的国际化人才。来华留学生既对中国文化、社会较为瞭解,又谙熟母国语言与文化,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常需要的人才。
2022年5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研究新著《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与发展》。CCG研究指出,我国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下降,国际学生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数据显示,2018年时国际学生年增长率已下降至0.62%,远低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1%-7%的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中国国际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的比例为1.2%左右,而这一比例的世界均值为2.38%左右,北美和西欧地区更是高达7.33%。此外,来华留学生中近一半都是来华短期交流的非学历生,而英美等发达国家非学历生数量不到10%。而且,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等关键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值得关注。因此,新时代我国来华留学事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留学中国”品牌也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汉语热持续升温。目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还将汉语列为高考科目。可以设想,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国际往来更为便利,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将掀起新高潮。
而眼下,当务之急依然是助力更多留学生来华留学,尽早恢复线下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留学生能否顺利返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使馆统筹协调,国家相关部门予以批准,也需要地方政府及学校配合接收。目前,许多留学生已陆续收到可返回校园的通知,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国家政策陆续放开背景下,高校及地方政府可更加积极有为,帮助更多所在地留学生尽早实现来华留学。
文章选自中评社,2022年8月24日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